愛蓮皺眉思索片刻,美人顰目,自有一股顧盼生姿之色,可惜最后仍是搖頭不解:“可否詳細說明,我若捐錢在縣上建一座寺廟,可得功德否?”
“毫無功德。”岳鼎見她仍是一片迷惘,便知是入了知見障,嘆了一口氣。
這跟人是否聰明毫無關系,有些人不讀書,不識字,天生笨拙,但在佛理上卻能舉一反三,一法通,萬法通,這就是常說的慧根。有些人能過目不忘,幼童時就能斷識萬字,可于佛理上卻是一塊榆木疙瘩,怎么也教不明白。
他只好詳細解釋道:“相傳達摩祖師東渡中土神洲,當時的梁武帝得知后,派人到南海來專程迎接,期望能弘揚佛法,普度眾生。他一心欽慕佛法,發菩提心,興隆三寶,造廟度僧,布施結緣。每隔五里地方,就造一座寺,每隔十里地方,就造一所庵,度很多善男信女去出家做和尚、當尼姑,而且對于佛學也是非常精通,因而自認很有功德,卻被達摩一語道破,告訴梁武帝他的所作所為毫無功德。”
愛蓮疑惑問:“為什么?”
“因為他只知道著相事修,追求人天福報,不知道離相妙修求證佛果菩提。達摩祖師直指出‘只是人天之果,有漏之因,如影隨形,看來雖有,實在沒有。’”
“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功德?”
岳鼎哈哈一笑:“這問題梁武帝也曾問過,當時達摩答曰‘清凈智慧是微妙圓融,本體空寂,無法可得,如是功德,絕對不是世間上有為之法所能求到’。梁武帝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,名為功德,實為求福,福德并非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?!?br>
他見對方露出思悟的表情,便知是摸到了邊緣,繼續道:“后來梁武帝得志公禪師指點,自愧有眼不識泰山,便派人去追。達摩大師剛走到江邊,回頭見有許多兵馬追趕而來,便隨手就折了一支蘆葦,擲在江中,腳踏蘆葦渡江,揚長而去,這就是有名的一葦渡江。
早期禪宗強調不立文字,意在不立名相。所追求的是‘一路所問,千圣不傳’的第一義,這種義是離一切語言文字相、心緣相、分別相。須知語言文字只是作為所顯義理的媒介,真正的義理是不可以語言文字來用表達的,故佛教提倡依義不依語,破除對語言文字上的執著,所謂不立文字,即依此理而成。”
說完后,他便自顧自的在那飲酒。
驀地,愛蓮雙眼一亮,操起旁邊琵琶,隨手撥了幾下,拊掌笑道:“南臺靜坐一爐香,終日凝然萬慮忘。不是息心去妄想,都緣無事可商量。”
內容未完,下一頁繼續閱讀